字体: 放大 缩小
每年9月15日的世界淋巴瘤宣传日,总在提醒我们:这种藏在淋巴系统里的恶性肿瘤,正以逐年上升的发病率,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隐形健康杀手”。
今天,我们透过一个真实病例,聊聊淋巴瘤那些容易被忽略的信号,以及它并非“不治之症”的真相。
45岁教师王女士,2021年发现颈部无痛肿块,伴持续低烧、夜间盗汗,起初误认是劳累感冒未在意。症状持续数周后就医,经淋巴结活检和PET-CT检查,确诊为III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
她随后接受R-CHOP方案化疗(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等四种药物),虽经历脱发、恶心、白细胞骤降等副作用,但在医护和家人支持下,完成6个周期治疗,最终实现完全缓解。如今她已重返讲台,定期复查且情况稳定,她感慨:“淋巴瘤不可怕,不是不治之症,相信科学、积极配合,就有希望。”
关于淋巴瘤的
真相你必须知道
淋巴瘤的全球现状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淋巴瘤的发病率在过去三十年里增长了约50%,全球每年新增病例超过80万。尽管高收入国家的医疗资源较为丰富,但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仍面临挑战;在中等和低收入国家,由于医疗条件有限、诊断技术不足以及治疗费用高昂,患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淋巴瘤主要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所有淋巴瘤病例的近90%。发病原因复杂,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病毒感染(如EB病毒)、遗传因素、环境暴露(如化学制剂)等有关。
淋巴瘤的类型与症状
淋巴瘤的症状往往缺乏特异性,早期可能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发热、盗汗、体重减轻、持续性疲劳等。这些症状易被误诊为感冒或疲劳,导致许多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提高对淋巴瘤典型症状的认知,及时进行医学检查,显得尤为重要。
诊断靠“活检+精准检测”
治疗早已不是“化疗一条路”
现代医学对淋巴瘤的诊断主要依赖组织活检、影像学检查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基因测技术和靶向药物的应用极大改善了淋巴瘤的治疗效果。例如,单克隆抗体、CAR-T细胞免疫疗法等创新治疗手段,为复发或难治性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尽管如此,治疗的可及性仍是全球性问题。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传统化疗和放疗依然是主流手段,而高昂的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费用限制了广泛应用。
全球都在行动,
患者不只是“一个人在战斗”
面对淋巴瘤的挑战,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非营利机构不断加大对该领域的投入。例如,国际淋巴瘤联盟(Lymphoma Coalition)通过开展疾病宣传、推动政策改革和提供患者教育,努力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医疗差距。对患者而言,除了医学治疗,心理和社会支持同样重要。患者社群、在线互助平台以及心理咨询服务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普及,帮助患者和家庭更好地应对疾病。
淋巴瘤诊疗正快速发展,科学家深耕肿瘤微环境、分子分型与个体化治疗以提升疗效、减少副作用,全球卫生机构也在通过合作降低药价、提高医疗资源可及性,让更多患者受益于医学进步。
值世界淋巴瘤宣传日,让我们多关注这一隐形健康威胁,用知识与行动传递希望。
1-8病区 曹习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