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放大 缩小
近日,广东部分地区陆续报告了多起特殊的发热病例,患者除了高烧不退,还伴随明显的关节疼痛,甚至出现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的情况。当地医疗机构在接诊过程中,发现这些病例的症状有相似之处,经疾控部门检测后,确认和一种疾病有关,这种疾病叫做“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1952年在坦桑尼亚首次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主要流行于非洲地区,之后不断扩展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岛屿及美洲地区。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主要发生在美洲、亚洲和非洲。我国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流行风险由高到低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地区。其中Ⅰ类地区(6个)指媒介伊蚊活跃期较长、既往报告登革热本地病例较多、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相对较高的省份,包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浙江是高风险省份哦。目前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就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
有怎么样的症状呢?
感染者的潜伏期一般为1—12天,多为3—7天。大多表现为出现突然发热,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痛和皮疹、疲劳等急性症状,关节疼痛维持时间较长,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多数情况下该病经治疗可以恢复,极少情况下可能死亡。
基孔肯雅热是怎么在人群中传播的呢?
主要是通过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而我省主要是白纹伊蚊,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花蚊子”。它主要的活动时间主要在白天,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它的生活环境,偏好花盆、瓶罐等小型积水容器中。
我们该如何预防呢?
就诊
发热患者就诊时一定要告知医务人员流行病学史。特别是发病前12d内,曾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或居住场所工作场所周围曾有本病发生的情况,由医务人员根据病情判断是否进一步检查和定制治疗方案。
治疗
目前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病例的特异性治疗措施,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对于病毒血症期(起病7天内)患者原则上须采取住院防蚊隔离措施,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体温自然下降至正常超过24小时后解除防蚊隔离。
防蚊
➡安装蚊帐纱门纱窗, 使用蚊香和灭蚊剂;
➡避免基孔肯雅热目前正流行区域的旅居;
➡户外活动时建议穿浅色长袖长裤,也可涂抹驱蚊剂,以减少被蚊子叮咬的机会;
➡定期清理家中及周围环境的积水容器,对于成蚊果断灭杀;
➡在傍晚和清晨伊蚊活动高峰期,尤其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在蚊虫密集处久留。
感染科 余威勇